English

一点一划写人生

1999-08-16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朱庆 通讯员 黄海燕 我有话说

在姑苏发展史上,南浩街曾有过商贾云集、店铺林立的辉煌,历经岁月变迁,昔日“黄金街”变得破败不堪。直到1997年,街上的多数居民使用的仍是三桶一炉(脚桶、浴桶、马桶、煤炉)。那时,苏州人说:“这里简直像棚户区!”

可两年后的今天,苏州人说:看苏州特色,到南浩街;买苏州特产,到南浩街!

记者漫步在这条崭新的老街,不禁被它外古内今的鲜明特色、时空交汇的全新形象深深打动。历史感觉与现代色彩在这里竟能如此不露痕迹地结合:沿河商业街迤逦600米,拔地而起的1000多间二至三层商铺均为仿古建筑;屋脊、垛头、梁柱、栏杆古香古色,一派清雅淡素的姑苏建筑风格;沿河曲径鹅卵石交织,街边绿地峰石巧峙,或栽翠竹数杆,或植芭蕉一丛,若隐若现诗情画意……

南浩街全面改造工程使龚国钧成为苏州人注目的焦点人物。实际上,20多年来,龚国钧一直活跃在苏州商业舞台,知名度颇高。他现任苏州市金阊区商业局局长、江苏亚细亚集团董事长。在改革大潮中,他表现出的超前过人的智慧,大刀阔斧的魄力;做出的许多惊人之举和骄人业绩一直为许多苏州人津津乐道。

80年代初,龚国钧只是苏州市沧浪集体商业分公司的业务股长。在当时“国营商业有实力,个体商业有活力,集体商业有气无力”的背景下,分公司下属的50多家集体零售商店在夹缝中举步维艰,眼看要被挤垮。这时,龚国钧主动请缨,租一间店面房,借一万元本钱,挑6名职工,创办起一个小小的采供站,以集体批发企业挑战国营专业公司的“一统天下”。

办站初始,龚国钧就提出四字方针:破格、合法。他频出新招,不少苏州人至今记得当年的一大新闻——1985年春,由龚国钧当“红娘”,召开了一个规模空前的“百家厂商副食品联合批发供货会”。这吸引了众多原本担心“瞎子点灯白费蜡”的小厂纷纷前往,三天成交额高达420万元。从此,“厂商联合批发供货”的批发形式被同行竞相仿效。

当年秋天,龚国钧的采供站挤进了苏州市工业品交易会,可摊位位置却被安排到了地下室最冷落的一角!做生意讲究“市口”,这种地方如何唱得出大戏?龚国钧灵机一动,租来五辆豪华型“皇冠”轿车,在铮亮的挡风玻璃上贴上“沧浪商业采供站会议专用车”,开幕那天在会场外一字排开……名不见经传的商品出样摊位一下子引起了代表们的注意。

1991年底,龚国钧调任金阊区商业局局长。摆在他面前的又是一副“烂摊子”:长期亏损的企业太多,经营体制呆板僵化。这样的环境下,路究竟应该怎么走?当时,邓小平视察南方讲话还未公开发表,但头脑灵敏的龚国钧已捕捉到种种深具价值的信息。于是,一个对症下药的改革方案很快形成并付诸实施——1992年10月,龚国钧亲自主持了一次拍卖会,拍品即为金阊区55家国有、集体小商店的经营权!

龚国钧敲响了苏州金阊区商业经济改革开放的第一槌。这一槌,使得55家小店的经营权当场转到私人手里,令苏州和省内同行瞩目。这一槌还惊动了北京,国家体改委了解了龚国钧的改革思路和具体情况后,称他的想法和做法与中央的思路一致,并将金阊商业的这一改革经验转发全国。

1993年,“石路三年大变样”的序幕拉开,不到3年时间,又有20多幢大楼拔地而起,石路地区商业用房面积从1991年的1.5万平方米增加到30万平方米。

龚国钧还对金阊区商业系统的经营机制进行了彻底的转换。1992年起,他先后将系统内的135家中小企业全部放给职工、个人经营,使转制后的企业家家摆脱亏损,迸发出无限活力。然后,龚国钧通过股份制形式,重新组建了一个综合性商场,15个专业商场,14个特色企业。1994年,根据市场经济规模化的要求,又组建了江苏亚细亚集团公司。龚国钧自己率先“下海”,商业局牌子未摘,职能却完全朝实体化转向,集团内所有企业全面走向市场化,这在全国商业系统创了第一。

龚国钧20年如一日,始终站在改革的潮头。龚国钧保持“平衡”的奥秘何在?龚国钧自己说,“是善于理性思考的习惯帮助了我在风雨征途上保持‘平衡’”。

是的。20年来,龚国钧始终把工作时间一分为二,上午坐办公室,下午跑基层。坐办公室的时候,只要一有空,他就想点什么,写点什么,从中得出自己的观点。近几年,龚国钧先后发表了数十篇论文,尤其是《负债经营论》、《自找压力论》、《实力地位论》、《舞台竞争论》等“市场经济十论”,通过对市场经济的切身体会和透彻分析,十分精辟地阐明了一些问题。

1997年2月,苏州企业家的第一本理论著作《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与实践》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。透过全书13万多字,人们看到了龚国钧对改革是那样的一往情深和义无反顾,更看到了龚国钧在轰轰烈烈的事业中始终是那样的理智、清醒、稳健。

在龚国钧的办公室墙壁上,有着一幅自题的座右铭:“一点一划写人生,留点事业在人间”。这正是52岁的龚国钧人生与事业的真实写照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